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暨2023年中央企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推广日于4月19日在北京召开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刘尚希出席并以“能源转型中的风险和风险权衡”为题发表演讲。
【资料图】
刘尚希表示,能源转型是由风险引发的——人和自然的冲突,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绿色低碳转型,包括能源转型。低碳绿色转型包含的能源转型、能源革命由风险引发,说明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,只有认识到风险本质,察觉到风险链,才能使企业面对政策时找到应对风险的真正依据。“能源转型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、全局性的、整体的,矛盾的表象促使多样化选择,是风险权衡的结果”。
在其看来,能源转型的风险权衡非常复杂,涉及到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参数,很难使用现有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。相关学者认为风险是有概率的,不确定性是没有概率的,通常以概率描述未来的风险作为支撑进行项目决策。
“从这个意义上讲,整个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处于入门阶段。风险思维尚未真正形成,更谈不上风险研究范式”,刘尚希称,风险超越了“二真逻辑”,它是一种无法描述的量子叠加态。若想真正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作出恰当且符合现实需要的风险权衡,需要将风险概念向风险思维进而形成研究范式转化。
他认为,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风险。从全球来看,这是国际博弈的风险。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冲突是不可持续的,特别是发现温室效应后,全球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冲突必须要调和,回到中国 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文化。
在工业革命时期,人的理性自负达到了高峰,意欲凌驾自然之上。但现在人类已认识到,人与自然的冲突最终输家将是人类。目前,全球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——通过绿色低碳转型调和人与自然的冲突。
但他也强调,发展中国家首先还是要发展,实体经济难以做到对环境的零损害。“我们尽管已经承诺 ‘3060目标’要朝着零排放的方向努力,但是要真正做到零排放并不容易。在这个过程中,对经济、对社会甚至政治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”。
低碳绿色转型、能源转型过程中,经济增速存在放慢的可能,社会风险被国际高度关注。国际上许多国家未雨绸缪,采取根据气候变化对风险进行压力测试。
他担忧称,在能源转型过程中,对经济风险、社会风险、成本上升要进行匹配。“曾经为了尽快实现3060目标,部分地区采取‘三控政策’控制能耗,继而出现了拉闸限电导致先进企业无法开工的严重负面问题,造成严重影响,后被中央纠正”,刘尚希举例。
他强强调,关注环境气候风险的同时,还要意识到,在转型过程中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将引发经济的风险,而经济的风险将引发社会的风险,影响到民生、就业等等,这种风险无所不在。
在其看来,风险在不断转化,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,面临了国家能源转型的政策确定和实施、碳定价、碳市场等的问题。不同的目标、政策、实施路径引发的风险、形成风险组合和风险结构都是不同的,挑战非常大。看似是明确的目标,放在风险的视角下观察,明确的目标就变得模糊了。比如生态学家、环境专家们发现,清洁能源可能会引发新的环境风险,比如风电对鸟类的影响,对生态链的影响等问题不断衍生。对企业来说,这些风险都会转化成企业的上升成本,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假如,以零排放、零碳作为基准进行估值,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全部改写。风险价值在资产评估中将扮演减值的角色。会计准则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所以开始有减资准备。在这基础上,不仅要考虑到时间价值,更要考虑到风险价值的风险折现率,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可能大大缩水。
刘尚希指出,从能源的供应者、能源的使用者来说,面临的估值变化是不一样的。高碳行业风险折现率高,风险就大。低碳行业,风险折现率低,风险就要小得多。从碳的分布角度,如果从碳的角度来设定风险的基准,不同的含碳行业、含碳企业,因为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折现率是不一样的。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,企业要进行并购重组,高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将卖不起价钱,就会极具缩水,必然导致要向绿色能源倾向。含高碳能源的供给企业,毫无疑问,在兼并重组中价值就会大大贬值。对所有的企业来讲,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把风险因素考虑进来以后,要重新认识每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,每一个行业的资产负债表。
“这就需要作出风险的权衡。要避免在转型的过程中转得过急,若从技术、管理、承受能力方面无法承受,无法消化成本所带来的成本,有可能导致发展速度急剧放缓,使大量企业退出市场”,刘尚希告诫,能源转型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,充满了不确定性,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
“未来是不确定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只能通过把握风险一点点往前走,避免因为对风险的误判,在风险权衡中产生错误的认知而导致行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,这是我们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注意的”,他强调。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X 关闭
2023-04-21 05:27:29
2023-04-21 04:46:41
2023-04-21 04:32:29
2023-04-21 04:15:02
2023-04-21 03:36:34
2023-04-21 03:36:29
2023-04-21 03:11:25
2023-04-21 03:00:24
2023-04-21 02:07:05
2023-04-21 01:44:54
2023-04-21 01:36:28
2023-04-21 01:27:34
2023-04-21 01:26:45
2023-04-21 00:08:29
2023-04-20 23:51:30
2023-04-20 23:25:55
2023-04-20 23:13:09
2023-04-20 22:41:08
2023-04-20 22:38:38
2023-04-20 22:21:28
2023-04-20 21:42:50
2023-04-20 21:16:17
2023-04-20 20:34:47
2023-04-20 20:28:51
2023-04-20 20:27:35
2023-04-20 20:11:34
2023-04-20 20:06:50
2023-04-20 18:57:47
2023-04-20 18:56:37
2023-04-20 18:21:23
2023-04-20 18:12:06
2023-04-20 17:52:30
2023-04-20 17:33:08
2023-04-20 17:08:52
2023-04-20 17:08:51
2023-04-20 16:24:08
2023-04-20 15:36:44
2023-04-20 15:33:55
2023-04-20 15:24:00
2023-04-20 14:40:07
2023-04-20 14:22:46
2023-04-20 14:13:53
2023-04-20 13:59:22
2023-04-20 13:32:42
2023-04-20 13:18:40
2023-04-20 12:41:37
2023-04-20 12:40:44
2023-04-20 12:04:45
2023-04-20 11:23:41
2023-04-20 11:15:25
2023-04-20 11:09:30
2023-04-20 10:39:24
2023-04-20 10:16:25
2023-04-20 09:57:43
2023-04-20 09:52:59
2023-04-19 20:09:12
2023-04-19 19:54:16
2023-04-19 19:16:56
2023-04-19 19:04:41
2023-04-19 18:51:21
2023-04-19 18:43:40
2023-04-19 17:49:07
2023-04-19 17:24:39
2023-04-19 16:49:30
2023-04-19 16:47:46
2023-04-19 16:38:34
2023-04-19 15:54:58
2023-04-19 15:52:59
2023-04-19 15:25:35
2023-04-19 15:24:29
2023-04-19 14:47:07
2023-04-19 14:23:53
2023-04-19 14:22:43
2023-04-19 13:47:27
2023-04-19 13:33:31
2023-04-19 13:00:26
2023-04-19 12:56:01
2023-04-19 12:37:08
2023-04-19 12:16:34
2023-04-19 11:59:00
2023-04-19 11:37:34
2023-04-19 11:21:16
2023-04-19 11:04:51
2023-04-19 10:41:45
2023-04-19 10:07:28
2023-04-19 10:05:54
2023-04-19 09:30:30
2023-04-19 09:07:00
2023-04-19 09:06:11
2023-04-19 08:44:41
2023-04-19 08:21:00
2023-04-19 07:41:11
2023-04-19 07:37:27
2023-04-19 06:56:01
2023-04-19 06:34:38
2023-04-19 06:30:48
2023-04-19 05:49:53
2023-04-19 05:21:15
2023-04-19 05:17:54
2023-04-19 04:38:26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化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