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30日,人民币(离岸)开盘价为7.0854,随后盘中快速贬值超过200基点,并跌破7.1000整数大关,创下2022年12月1日来的新低。
前一天的晚上,王五告诉我,他终于拿到了一个年薪70万的软件开发offer,但是纠结要不要去。
我安慰他,薪水虽然比原来降了一半,但是也已经不少了,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能找到工作已经很不错了。
【资料图】
他却苦笑着回答我说,每个月房贷、车贷有3万多,每个月老婆零花、孩子教育有将近2万,我自己再应酬应酬。年薪70万看着多,其实根本不够用。
王五喝了一口手里的酒,迷茫地说,我们又是降息、又是降准,人民币也贬值了,经济按理应该说是温和通胀,怎么会还有失业?怎么还会有降薪?
这说明什么?
说明,经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,而是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政策的种子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、丰收。
货币合理地放水,往往会引发本币贬值,并刺激出口贸易,获得外汇储备。同时,货币放水也往往会刺激消费、物价上涨,并形成温和通胀。
所以,我们也希望摸着石头过河,能够实现经济的温和通胀、复苏。
从宏观、微观两个方面来解释下逻辑。
先看下宏观方面,
2020年1月1日以来,我们一年期的LPR从4.15%,经历4次降息,降至3.65%,累计降息0.5个百分点。
2020年1月1日以来,我们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从12.50%,经历4次降准,降至10.75%,累计降准1.75个百分点。
这样做,产生了两个结果。
一个结果是,我们的利率从比美国利率高,逐渐到与美国利率持平,再到与美国利率倒挂,保持了“以我为主”的定力。
另一个结果是,我们的人民币在中美利差正常周期内逐渐升值,而在中美利差倒挂周期内逐渐贬值。
其中,人民币升值周期是从7.1附近升值至6.3附近,升值幅度约为11%;人民币贬值周期是从低点的6.3附近,最高贬值至7.3附近,贬值幅度约15%。
这就是说,2020年以来,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大于升值幅度。
很明显,我们在向经济注入流动性,在拿真金白银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。
数据来源:wind
然而,有一个问题,我们的CPI、PPI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。
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,人民币升值周期内;我们的CPI、PPI重心抬升,通胀温和上涨,经济稳健复苏。
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,人民币贬值周期内;我们的CPI、PPI中枢有所下滑,通胀开始放缓,甚至略低于预期,经济有所降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想要的结果是“CPI、PPI重心抬升,通胀温和上涨”,它对应着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、人民币升值周期,而其它周期内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这或许告诉我们一个宏观逻辑:当本国货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时,降息效果往往比较明显,且容易造成通货膨胀。相反,当本国货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时,降息效果或许会有所减弱,且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通缩。
进一步,举个例子来说明。
日本当前的利率接近零利率,低于美元利率,日本央行实行货币宽松政策,汇率贬值,奈何日本的经济持续处于通胀目标2%以下。
土耳其当前的利率为8.5%,高于美元利率,土耳其央行不断地放水,汇率贬值,并且导致土耳其国内的通胀不断攀升。
总结一下宏观逻辑,货币利率在和美元利率保持一定的空间内,加息、降息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往往能够符合预期目标。所以,我们要保持政策定力,保持合理的货币空间。
接下来看下微观方面的逻辑。
货币放水,企业确实能够进行产能的扩张;人民币贬值,企业也确实能够增加出口。
据腾讯新闻报道,5月29日,五菱汽车官微宣布,响应国家新能源下乡号召,宏光MINIEV家族至高直降1.3万元,售价2.98万元起。
另外,汽车行业也在上演着比亚迪、长城你来我往,隔空喊话的互怼大戏。
这或许暗示着,汽车行业确实拿到了钱,投放了产能,然后发现市场消费能力有限,蛋糕不够大,行业内不得不卷一卷。
然而,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的另一大新兴领域,也在内卷。
据腾讯新闻报道,5月29日,隆基绿能官网发布,182型硅片价格由4月27日的6.3元人民币下调至4.36元,166型硅片价格由4月27日的5.44元人民币下调至3.81元人民币,两种产品价格降幅均超过30%。
同时,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预测,光伏行业将来的产能过剩就像2012年-2014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,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。
概括一下微观逻辑,货币降息对各行各业头部企业等实体经济增加产能,扩大生产的作用立竿见影。然而,企业自身盲目无序的扩产造成了行业内卷,产品降价,使得CPI、PPI承压,给温和通胀带来了压力。
数据来源:wind
最后,我个人觉得人民币已经在发挥应有作用了,只是消费潜力仍需进一步激活。
比如,免税作为消费行业的细分赛道,企业的价格走势往往反映了消费的真实情况。
而免税企业现在遇到的问题之一是,货币放水、人民币贬值,商品的进口成本抬升,终端价格却无法顺畅地传导给消费者,所以难以有效推升经济的温和通胀。
该怎么办?
也许可以从供应端考虑,把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在汽车、光伏、地产等更多的领域进行推广;也许可以从需求端考虑,比如提高纳税门槛、对中低收入人群发放大额消费券等。
如此,消费需求流到阻力最小的地方,形成合力发挥更大的杠杆效果,促进经济的温和通胀。
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?
(免责声明: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。)X 关闭
2023-05-31 23:07:00
2023-05-31 22:28:24
2023-05-31 21:08:18
2023-05-31 20:37:12
2023-05-31 19:33:09
2023-05-31 18:48:51
2023-05-31 15:15:11
2023-05-31 15:03:15
2023-05-31 14:12:38
2023-05-31 13:44:17
2023-05-31 13:31:52
2023-05-31 13:23:37
2023-05-31 12:35:30
2023-05-31 12:10:03
2023-05-31 11:40:20
2023-05-31 11:10:39
2023-05-31 10:54:51
2023-05-31 10:31:36
2023-05-31 09:44:15
2023-05-31 09:35:14
2023-05-31 09:22:17
2023-05-31 08:46:58
2023-05-31 08:07:29
2023-05-31 07:16:37
2023-05-31 06:44:22
2023-05-31 06:18:52
2023-05-31 05:45:44
2023-05-31 05:07:53
2023-05-31 04:31:19
2023-05-31 03:27:34
2023-05-31 02:18:52
2023-05-31 01:48:10
2023-05-30 23:43:10
2023-05-30 22:52:46
2023-05-30 22:17:27
2023-05-30 21:35:04
2023-05-30 21:06:13
2023-05-30 20:30:33
2023-05-30 20:29:28
2023-05-30 20:12:57
2023-05-30 20:06:39
2023-05-30 19:06:04
2023-05-30 19:05:40
2023-05-30 19:00:34
2023-05-30 18:17:20
2023-05-30 18:12:17
2023-05-30 17:59:13
2023-05-30 17:51:26
2023-05-30 17:31:55
2023-05-30 16:58:22
2023-05-30 16:40:28
2023-05-30 16:13:53
2023-05-30 15:54:34
2023-05-30 15:35:47
2023-05-30 15:30:44
2023-05-30 15:00:27
2023-05-30 14:46:43
2023-05-30 14:39:41
2023-05-30 13:58:26
2023-05-30 13:12:27
2023-05-30 11:54:44
2023-05-30 11:04:57
2023-05-30 10:13:59
2023-05-30 09:34:32
2023-05-30 08:46:33
2023-05-30 08:02:49
2023-05-30 07:21:03
2023-05-30 06:30:28
2023-05-30 05:42:06
2023-05-30 05:07:36
2023-05-30 04:14:50
2023-05-30 03:15:00
2023-05-30 02:13:49
2023-05-30 01:32:15
2023-05-30 00:38:47
2023-05-29 23:26:05
2023-05-29 23:11:34
2023-05-29 22:57:51
2023-05-29 22:15:14
2023-05-29 20:48:22
2023-05-29 19:15:46
2023-05-29 18:35:54
2023-05-29 17:58:36
2023-05-29 17:41:10
2023-05-29 17:04:38
2023-05-29 16:03:39
2023-05-29 15:21:14
2023-05-29 15:10:12
2023-05-29 14:00:31
2023-05-29 12:58:56
2023-05-29 12:20:30
2023-05-29 11:28:04
2023-05-29 10:34:10
2023-05-29 10:34:06
2023-05-29 09:25:16
2023-05-29 08:11:55
2023-05-29 07:22:44
2023-05-29 06:06:11
2023-05-29 04:56:02
2023-05-29 01:59:46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化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